5年来,临港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7.5%。其中,大宗贸易优势不断得到巩固,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保持年均26.5%的高速增长炒股在线配资,2023年达到6600亿余元,再创历史新高
茁壮成长
5年来,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超14000亿元,占上海全市的比重从2019年的2.2%扩大为2024年上半年的10.5%;工业投资累计完成超1700亿元,占上海全市的比重从2019年的9.5%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8.2%
未来产业
5年来,临港新片区共签约前沿产业项目576个,签约投资额6248亿元,签约项目落地率达92.5%且持续保持每年千亿元的规模
◎记者叶国标宋薇萍谭镕
“变化一天一个样!两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现在已初具雏形。”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门口,一位现场作业工作人员感慨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储能工厂相邻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内,数千工人在高度数字化的流水线上作业,平均30多秒下线一辆整车。5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待开垦的荒滩;如今,每年有近百万辆车从这里产出,驶向全球。
放眼整个临港新片区,除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强化。2023年,临港产值规模亿元以上企业已达到160余家,其中有70家产值增速达20%以上,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产业链韧性显著提升。
临港新片区正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临港开放型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发动机”和“增长极”
盛夏,站在位于东海之滨的上海南港码头,堆场内一排排整齐罗列的新车特别抢眼,其中有特斯拉、上汽荣威的新能源车,还有三一重工的工程车等。
“我们内外贸的业务都有。内贸主要承接华东区域的‘水水中转’业务,外贸以欧线为主。对于特斯拉等企业来说,我们已成为‘家门口的码头’。整车出口已从建港初期的每年不足10万辆,增长到2023年底突破100万辆,今年上半年已达到300万辆。”临港物贸平台园区管理中心总监、上海临港产业区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晨麟对记者说。
北临全球第三大空港——浦东国际机场,南有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洋山深水港,今天的临港新片区,已深度链接全球。
临港管委会数据显示,过去5年,临港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7.5%。其中,大宗贸易优势不断得到巩固,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保持年均26.5%的高速增长,2023年达到6600亿余元,再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临港新片区经济总量持续做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8%;规上工业产值和工业投资稳健释放,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至今,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超14000亿元,占上海全市的比重从2019年的2.2%扩大为2024年上半年的10.5%,年均增长率超50%;工业投资累计完成超1700亿元,占上海全市的比重从2019年的9.5%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8.2%。
“从规上工业产值和工业投资两方面来说,临港新片区都发挥了发动机和增长极的作用。”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所长王果对记者表示。
作为上海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临港始终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打造“开放型产业体系”。王果说,截至目前,临港已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汽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以及金融、航运、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未来产业赢未来。临港管委会数据显示,5年来,临港新片区共签约前沿产业项目576个,签约投资额6248亿元,签约项目落地率达92.5%且持续保持每年千亿元的规模。
“高签约落地率的背后,是因为我们重招商更重选商,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敏锐挖掘契合临港产业生态的项目信息,挂图作战形成链长制招商机制,锻造出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队伍。”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对记者说。
据介绍,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每周赴外地进行招商推介。结合上海市和临港新片区各前沿产业专项规划,招商一线人员系统绘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八大前沿产业链全景图谱,“一张图看清临港产业”。对产业细分领域进行全产业链细化分解,明确临港“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
“龙头”牵引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驱车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周围,记者看到,三公里范围内集聚了瑞庭时代、均胜电子等众多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托临港营商环境,特斯拉建立起半小时、1小时、4小时的朋友圈,把大量的供应链企业集中在以临港为中心的‘4小时朋友圈’当中。”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对记者说。
龙头引领,聚企成链。如今,一个包括“整车—芯片—汽车电子—软件—自驾场景—数据跨境—创新策源”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已在临港形成。仅在2023年,临港智能汽车整车产量就突破110万辆,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5年内增长了10倍。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在临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链条的发展。瑞庭时代来到上海之后,也带动了几家供应商来到临港,推动产业链合作与发展。”瑞庭时代公共关系负责人何晓婷说,2021年瑞庭时代从零起步,如今已拥有上千名员工,2023年产值达到380亿元。
对临港居民来说,自动驾驶已触手可及:Robotaxi、无人重卡、无人小巴、无人配送等自动驾驶场景遍布临港的大街小巷。
“从2月开始收费到现在,我们的载客量每天有200多单。”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国发对临港的自动驾驶前景非常乐观。该公司于今年获得上海市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目前在临港新片区已设立53个自动驾驶点位。
“预计2025年1月,我们将推出无人驾驶的收费运营服务。”陈国发说,“五到十年后,无人驾驶可能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普及,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临港将先行一步。”
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类似,集成电路产业在临港新片区也已形成“关键技术研发转化—核心设备制造—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先进封测—离岸贸易—检验检测服务”全链生态。
“近年来,平均每年有40多家集成电路项目签约,围绕产业生态选择扎根临港。”陆瑜说,仅在“东方芯港”园区,就集聚了中芯国际、积塔半导体、长电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集成电路产业正从“集中建设期”转向“产能释放期”,未来有望成为临港工业产值稳增长的生力军。
再如,以中国商飞为链主,临港正在积极打造“总装—机载系统—大部段制造—航空复材—专业测试—保税维修”全链条的民用航空产业生态。
根据规划,到2026年,临港大飞机产业园将建设成为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地,累计引育大飞机高端产业链重点企业100家,大飞机产业链本地配套供应商及合作单位25家,实现新增投资350亿元以上,大飞机产业规模达400亿元。
创新赋能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临港不仅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有很多科创小企业,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临港首家上市的本土创新企业。
“临港很多园区除了有最基本的厂房,还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例如生命蓝湾特色园区,从刚开始仅有一家企业,到现在已形成完整的医疗器械产业链,这带给我们极大便利。”心玮医疗质量法规副总裁薛宗玉说,公司在临港实现了快速发展,营收从1000多万元增长至2.34亿元,公司员工从40余人增长至现在的400余人。
以生物医药为特色,生命蓝湾特色园区形成了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孵化、生产制造、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为一体的创新生态,5年来吸引了美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产业项目落户,创造劳动就业岗位2万多个,实现年均25%以上的复合增长。目前,园区已有2万多名产业人才,硕博以上重点人才近2000人,外籍人才近100人。
作为临港新片区前沿高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先行承载区,生命蓝湾园区从出生起就对标美国波士顿、圣地亚哥金山角等国际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积极打造贯穿“基础创新—应用创新—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
近期,临港新片区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在生命蓝湾园区揭牌成立,旨在搭建开放式全产业链、全流程、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广泛吸引全球的医疗科技创新项目和高端人才落地,并积极推动国产优质医疗器械产品和企业出海,打造临港新片区全球联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器械创新特色名片。
刚刚履新临港新片区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的程云章,是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尝试在新平台上推动创新转化、教育培训、国际交流,程云章颇为兴奋。“我们得到了企业积极响应,心玮医疗进来以后,昊丰等其他企业也跟着来了,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愿意和我们联合共建实验室,从临床需求出发推动研发。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正以每年20%的增长率迅猛发展,借力临港新片区的创新土壤,我们要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架起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桥梁。”程云章说。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要想穿越周期,“资本活水”至关重要。2021年,临港集团打造的首只生物医药产业专题基金临港生命蓝湾基金在临港新片区设立。
“自成立以来,临港生命蓝湾基金始终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投资,探索可持续的产业聚集效应和金融赋能效益充分协同,为产业引入、撬动创新提供了强杠杆,招投联动和投招联动效应显著。”临港生命蓝湾首席产业规划师、临港生命蓝湾基金总经理曲霞说。
今年2月,由临港管委会和临港集团联合组建的临港科创基金取得中基协私募投资基金备案证明。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目前实缴到位5亿元。
记者获悉,基金管理团队已对接子基金及子基金管理机构120余家,并根据管理暂行办法及遴选办法相关要求选取了8家作为储备标的并深入对接。其中炒股在线配资,第一只子基金设立方案已于2024年4月完成立项,为北大燕缘科创基金,拟投资金额不超过3000万元。剩余7只子基金方案正在同步推进中,子基金包括3只产学研基金、1只孵化器基金和3只早期创投基金,计划投资金额共计约2.08亿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专业配资网观点